原標題:【我和特區(qū)40年】陸建新:建高樓并不是唯一想做的事
央視網(wǎng)消息:在中建科工(原中建鋼構)的施工工地上經(jīng)常會看到陸建新的背影。同其他人一樣,他戴著白色安全帽,穿著熒光色的背心。他在高空行走測量可以如履平地,是解決施工問題中“疑難雜癥”的主心骨。38年里,他主持參建的大樓點綴著城市的燈火。如今跟隨公司轉(zhuǎn)型升級的步伐,陸建新也從摩天大樓轉(zhuǎn)場到了更廣泛的民生工程中。
一路南下
80年代初,全國興起南下大潮。前往嶺南的綠皮火車上,人山人海。過道上、椅子背上、座位底下都是人。中途上下車,年輕人干脆從車窗爬進爬出。到了廣州,換上廣九列車。空調(diào)車廂里,一人一座,乘務員也穿著整潔。二十多個小時的疲倦,好像一下子在這趟通往深圳的列車上消解了。這個和香港只有一橋之隔的未知城市,占據(jù)著他們的想象。
陸建新就是這樣來到的深圳。1982年秋天,剛剛在中建三局一公司工作了三個月,他便接到人事部的通知,去深圳的國貿(mào)大廈做測量工作。在羅湖火車站下車,他和深圳初次見面。那時廣場還不是很大,公交汽車也只有幾路,馬路的寬度大概是現(xiàn)在的一半。樓房不高,城市景觀一眼就可以望到頭。
國貿(mào)大廈的工地,主樓在正做挖孔樁,裙樓的建筑施工先開始了。幾百個人正干得熱火朝天,陸建新和同事也很快投入了工作,基礎開挖,就開始測量放線了。因為施工過程采用了液壓滑膜的技術,50層的國貿(mào)大廈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很快就蓋完了。這棟深圳的超高層建筑是陸建新事業(yè)的起點,他一步步從測量員成長為鋼結(jié)構建筑施工領域的專家。
打造“深圳速度”
鋼結(jié)構建筑的測量環(huán)境比鋼筋混凝土結(jié)構要難的多。和鋼筋混凝土的一層層樓板疊加測量不同,鋼結(jié)構要先立鋼柱、鋼梁。測量基點更是因為鋼柱的柔性而難以固定,需要重復地投測基準點來克服。測量工作只能在20厘米寬的鋼梁上進行。高溫天氣更是會讓鋼梁發(fā)燙,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克服身體的條件反射。這樣的測量工作,陸建新一做就是10年。
“吃過地王的苦以后,后來的苦都不在話下,心里已經(jīng)默認和習慣了?!碑斈甑赝醮髲B的鋼結(jié)構交由陸建新團隊安裝時,有幾個香港測量員一道工作。他們身手矯健,直奔踞頂測量,這樣站在柱頂上用鋼卷尺直接測量的開檔尺寸是最精確的。300多米的高空從此也有了陸建新的身影。鋼筋晃動得厲害,他就雙手扶住鋼梁,騎蹭過去測量,顧及不了同事調(diào)侃他褲子會磨破搞臟。
儀器很貴重,生命也很重要,兩只手同時固定身體和儀器很難。陸建新琢磨加工了小鐵件和小棱鏡,一下子讓測量員空出手來,高空測量作業(yè)也更精確安全。1994年的安全措施不比現(xiàn)在,那時候他的雙腳都是摳在鞋底的,直到雙腳著地才感到踏實放松。這里的測量經(jīng)歷幾乎是魔鬼式的,而由此得來的全站儀加小棱鏡如今已成為鋼結(jié)構安裝行業(yè)測量工具的標配。地王大廈竣工時的垂直偏差只有2.5厘米,是美國同類建筑的1/3。
都說人生是在不停的“升級打怪”,陸建新也不例外。2012年對他來說是一個關鍵的轉(zhuǎn)折點。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,陸建新碰到了30多年來的最大挑戰(zhàn)。
由于項目施工的實際需要,一定要在主樓的外壁同時安裝四臺重達450噸的塔吊,而且要安全附著并且迅速爬升,這就像是在安全面前出了一張危險牌。陸建新和專家一起計算設計,打造出來的支撐架在安裝后的傳力節(jié)點卻歪掉了。即使是一毫米的偏差,零件都會因累積受力而斷裂,塔吊也會從高空墜落。工程浩大,陸建新至今還記得當時三個多月的輾轉(zhuǎn)反側(cè)。
那段時光是堅韌與擔當?shù)脑俅雾频Z。陸建新查來看去,原來是上面的銷軸太細,固定銷子的鐵板太薄。銷軸一定要重新加工,可是銷軸原廠根本趕不及。終于在蛇口半島找到的一家可靠小廠,沒日沒夜地加工,一周內(nèi)運來了第一批貨。工期緊迫,他恨不得一夜之間把所有的銷軸都換掉,可是塔吊的重量不允許,只得在爬升的過程中逐一換掉。
距離問題的出口哪怕只有一毫米,也要夜以繼日地在思考的黑洞中耐心摸索,直到找到光進來的地方。一個多月后的一天,陸建新猛然想到可以用吊繩把最下面的架子直接掛到了最上面,這樣既不影響拆架子,別的塔吊還可以工作。這50噸的龐然大物在頭頂懸著著實有些恐怖,但是他知道按照科學承重,沒有問題,就這么干。
最終這項鋼絲繩吊掛拆卸技術加快了96天的施工工期,僅塔吊租賃使用費一項就節(jié)省了7680萬元。這一技術在2015年取得了國家發(fā)明專利,2017年在日內(nèi)瓦國際發(fā)明展上獲得了金獎。
點亮城市星光
38年的工作生涯,陸建新先后主持承建了全國100層以上的鋼結(jié)構大樓4座。每個250米以上的高樓項目都需要經(jīng)過特別的審批,可遇而不可求。建高樓并不是他唯一想做的事,他想建更多的優(yōu)質(zhì)公共設施,造福更多的人。這是他為城市繼續(xù)增添生機的溫暖燭火,是點亮希望的美好星光。
2020年1月,新冠肺炎肆虐,拉緊了每個人生活的發(fā)條。在微信群上一看到深圳要建應急醫(yī)院的消息,他馬不停蹄趕回深圳,和另外11萬工人一起開始和疫情的賽跑。冷雨寒冬,20個由集裝箱臨時搭建的辦公室里要裝下480管理人員,大家都是肩膀挨著肩膀。工地和收納確診病人的深圳第三人民醫(yī)院只有一墻之隔。
夜晚時分,他看到醫(yī)院的燈光往上亮了一些,又有新的病人住院了。陸建新和每個來到這里的人的心情是一樣的,他知道最壞的結(jié)果。但是醫(yī)院早一天建成,就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。2月19日,“深圳版”小湯山醫(yī)院投入使用,所有工人健康凱旋。
對一個城市來說,除了地標建筑,舒適環(huán)保的生活環(huán)境也是城市的“人情味”所在。從600米高的平安金融中心向外眺望,陸建新眼中的深圳已然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學校、醫(yī)院、裝配式的住宅越來越多了,在湖邊、海邊還有百姓休閑生活的城市綠道。這些年,很多公共設施的建筑工地都可以見到他忙碌的背影。
他說,每一棟大樓就像自己的一個孩子,充滿著深情。在一次次的工程淬煉中,他已然成長為有著精湛技藝又堅韌勤勉的時代工匠。人多力量大,他想帶領年輕人參與到比現(xiàn)在更好的工程中來?!凹夹g要更上一層樓”,他笑著說,“可以多拿幾個專利,拿更多的進步獎?!?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32px;">(記者 陳詩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