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商報2019年05月21日訊 (本報評論員 楊青)
一提運城大家都知道是“關公故里”,事實上關公作為運城的超級大IP,其顯赫的頭銜與遍及全球的影響力,遮蔽了運城大地上五千年來次第出場的無數(shù)英豪。幸好,5月19日晚在深圳大劇院上演的鼓樂舞詩劇《大河之東》,在或慢或快、或輕或重的鼓點聲中,在輕歌曼舞中,請出古老河東之地悠久歷史中輩出的英才,掀開了河東之地五千年的滄桑巨變,勾勒出了“五千年文明看河東”的龐大架構(gòu)和豐富生動的敘事,讓鵬城觀眾近距離了解了河東之地悠久的歷史和多樣的民風。當晚的演出,臺上臺下互動連連,掌聲不斷,高潮迭起。
作為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項目,《大河之東》這臺長達兩小時的宏篇巨制,最大的看點有三個:一看歷史人物,二看傳統(tǒng)風俗,三看地方歌舞。
首章《鼉鼓啟農(nóng)》記錄了刀耕火種時代人類文明種子在河東之地萌發(fā)的過程;第二章《鼓舞英豪》敘說“春秋五霸之一”的晉文公重耳流浪19年后返國,成就晉國盛世,從此鼓樂勃興,歌舞升平;第三章《關公出征》過五關、斬六將,義薄云天、精忠貫日;第四章《秦王破陣》是絳州鼓樂之經(jīng)典、魂魄,唐太宗李世民當年所向披靡的輝煌,也唱響了大河之東的雄風長歌。當晚,贏得最熱烈掌聲的依然是忠勇無敵、一把青龍偃月刀耍得極為嫻熟的武圣關公。
歷史不僅僅有帝王將相,還有植桑養(yǎng)蠶、縫裳制衣、天生麗質(zhì)的河東秀女;也有花鼓傳家、年鼓鬧春,把日子過得紅火熱鬧的普通百姓:河東傳統(tǒng)社火花樣百出:跑旱船、高臺花鼓、高蹺走獸、踩高蹺,蒲劇絕活水袖功、翎子功、帽翅功令人目不暇接。來自稷山的走獸高蹺,作為非遺奇葩,厚重獨特,讓見慣了廣東地區(qū)輕靈舞獅功的深圳觀眾眼前一亮。
鼓聲陣陣,伴隨始終:大鼓獨奏,小鼓合奏,嘈嘈切切,由細及壯,突然聲震如雷,令人血脈僨張,臺下的掌聲與臺上的鼓聲,無縫銜接,演員與觀眾互相激蕩。
雄渾有力的古老歌謠撞擊心靈:從《擊壤歌》表現(xiàn)的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、鑿井而飲、耕田而食的場面,到舜帝撫五弦琴演奏的《南風歌》,“南風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慍兮。南風之時兮,可以阜吾民之財兮”;再到風靡全國的山西民歌,從古老唱到現(xiàn)代,歷史的悠久、現(xiàn)代的活力和傳承,俱在這一首首的歌謠中。
《大河之東》生動地編排、藝術地呈現(xiàn),不僅讓鵬城觀眾重新認識了河東之地,更讓他們走進古老中國的五千年文明史中,一陣接一陣的掌聲既是對臺上演員表演的肯定,又何嘗不是對民族自豪感喚醒后的一種認同?
幕雖落下,鼓聲卻依然激蕩在耳邊,今夕何夕,河東鵬城……